壳牌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历经超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壳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长久承诺始终不变。
早在十九世纪90年代初,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的始创人马科•森默和森姆•森默兄弟,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后来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作经营远东的业务。
到二战前,壳牌在中国设立了超过50家附属公司,在约20个省份经营1000个经销处。大战期间,所有设备给日军占据,并严重破坏,一切经营活动停顿。
战后,壳牌的重建工作迅速进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时,壳牌已雇用员工超过1000人,其中包括35名外籍员工和4名华籍经理。
1950年后,壳牌继续在中国发展,并成为当时唯一一间留在中国经营的西方油公司。壳牌在上海的总办事处获准保留,直至1966年,该办事处才结束。与此同时,壳牌在香港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业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1970、71年,壳牌获邀参加广州交易会。1980年,壳牌在北京建立办事处,并伴随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而不断拓展业务,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
我们的价值观
壳牌商业原则
作为一家在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中运营的全球性能源企业,我们对工作绩效和道德行为设定了高标准。对我们进行评判的依据,是我们的行为方式——能够为我们的声誉提供支撑的,是我们践行"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我们的八项商业原则均建立在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表明了我们提倡信任、开放、团队合作和职业精神的态度,且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而深感自豪。
我们于 1976 年发布了壳牌商业原则,是最早声明和分享相关信念的全球性企业之一。作为这些原则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并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考量。
无论是壳牌的员工和承包商,还是由壳牌运营的合资公司中的员工和承包商,均须始终了解我们的商业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行事。我们鼓励供应商以及非壳牌运营的合资公司运用同等原则。
壳牌行为准则
我们的《行为准则》可为员工根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运用"壳牌商业原则"提供指导。它能为如何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如何与客户、社区和同事建立联系提供实用的建议。
我们所面临的监管要求从未如此复杂或严苛。《壳牌行为准则》阐明了我们希望员工遵守的标准以及我们希望他们践行的行为方式。
《壳牌行为准则》涵盖的主要方面包括:反腐败实践、国内和国际贸易、人员与安全、信息和资产保护以及沟通。
壳牌润滑油企业发展历程
1894-1903结缘东方
壳牌对中国的贡献始于一百多年前。1894年,英国壳牌公司的塞缪尔兄弟的 “伊莱克斯”号首次将散装煤油运抵华中/华北地区,从小小的煤油灯开始开启了和中国的世纪之交。
1903-1937“亚细亚”奇迹
1903年,来自英国的“壳牌运输”与来自荷兰的“荷兰皇家”两家公司开始正式合作,共同成立了亚细亚火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业务遍布全中国, 这一时期其在华的中国员工总数大约有六、七千人。
1937-1949烽火岁月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壳牌没有离开中国, 继续向中国供应战时不可或缺的燃油及石油产品,直到战争结束。面对浩劫,壳牌的态度简单而坚决:中国必将重新站起,只要中国需要,壳牌愿意鼎力相助。
1949-1966新中国的唯一一家西方石油公司
1951年至1953年期间,由于政策影响,壳牌短暂撤离中国大陆。这一期间香港经济出现转型,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都急剧攀升。香港在这一时期成为壳牌的业务重点 ,壳牌 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1970-1994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1976年,壳牌常驻伦敦的广交会代表罗杰•威廉姆斯应邀定期访问北京。1980年, 颐和园养云轩作为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正式开张,这也意味着壳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重新开启。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壳牌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业务迅速增长,并开始期待下一个百年以至更长远的未来。
1994-2006新世纪的黎明
进入在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后,壳牌的业务拓展脚步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而加速。在上游勘探和开发领域,西江的第一个油田于1994年末投产,第二个油田于1997年开始生产,这使壳牌在中国的原油产量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国际石油公司。在2002年,壳牌为股东之一的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合资公司赢得了中国第一份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从2006年起,为建在广东的中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每年提供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从这里起步,壳牌逐渐成长为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最多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
2000-现在圆梦中国
新千年的帷幕拉开后不久,中国就在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们铭记着奥运会火炬点燃时的五环激情,汶川地震救灾时的众志成城,也铭记着“十二五”计划的宏伟蓝图以及每个人心底的那个“中国梦”。
我们相信,壳牌完全有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用更多、更清洁的能源和产品,助力“中国梦”的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