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记腊汁肉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著名传统小吃,该菜品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近百年历史;该菜品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腊汁肉是一种用酱锅卤制的酱汁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历史源流
我国加工腊汁肉的历史悠久。在《周礼》一书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腊汁肉。战国时代有“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统一后,制作技艺传到长安(今西安),并世代流传下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腤肉”制法,与今天腊汁肉基本相同,只是现有的用料制法更为讲究。清光绪年间(1904),祖籍陕西蓝田的樊炳仁在西安南院门卢进士巷(今卢荡巷)经营起腊汁肉,他继承唐代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进,在诸多腊汁肉中独树一帜。1926年,他把在北京从厨的儿子樊凤祥叫回参与店务,并把儿子的别名“茂春”用在店名里,取名“义茂春”,从此,挂起了“义茂春”的牌子。
当时,南院门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不说白天的闹市,每天晚上戏散以后,商号的掌柜们(老板)总要打发学徒到樊记腊汁肉铺子买些腊汁肉夹馍,以供宵夜。特别是每年端阳节,无论是商号的老板还是一般市民,总以互赠樊记腊汁肉夹馍引以为荣。当时,樊家备有用猪血涂抹内壁的木藤条篓作为包装,远近的食客们买上一篓肉,用红纸贴于封口,以此馈赠亲友,使樊记腊汁肉走州过县,带向全国,因这种腊汁肉在火热的夏季仍能贮存数月而不馊。
1989年,樊记腊汁肉荣获国家商业部金鼎奖。1995年上半年樊记申请商标注册,从而使老字号义茂春饮食名品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这在陕西烹饪界尚属首例。
荣誉
樊记腊汁肉1989年曾获得原商业部授予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称号;1999年获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烹饪协会授予“陕西名小吃”称号;2000年获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名点”称号;2000年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2001年樊记腊汁肉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典故
西安樊记腊汁肉历史悠久。相传,唐朝时期,长安城东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为人正直。那年陕南遭受水灾,不少人逃至长安。樊家开仓放粮,救济难民。一天,樊老爷拜朝回府,行至东门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跪在一尸体旁放声痛哭。经打问,才知他随母逃难至此,不幸母亲身亡,无法安葬。樊老爷十分同情,命家人帮助安葬了老母,并赠银百两,让其谋生。
腊汁肉,在战国时代称“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灭韩后,制作技艺传至秦地长安,世代流传至今。其实,“寒肉”发展至今之腊汁肉,基本上属于卤汁肉类。早在《周礼》一书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腊肉”制法,与今天腊汁肉的制法基本相同。只是的选料、制法更为讲究。
十年后,小伙经营腊汁肉发了大财。为报樊府之恩,借樊老爷80寿辰之机,用百株花椒树木料,做成棺木。再从10头生猪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制成上等腊汁肉放进棺内,密封后送进樊府。樊老爷寿辰吉日,客人甚多,对棺木没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后院柴房,一放就是几年。
后来,樊老爷冒犯了朝廷,被削职为民,满腹怨恨,一病离开了人世。没过几年,家产也变卖一空,樊家生活日趋艰难。这时,家人禀告老夫人,柴房内有一棺木,可变卖度日。不料几个人去抬棺木却抬不动。樊夫人有些诧异,命人打开察看。原来是满满一棺木腊汁肉。香气四溢,色泽鲜嫩。她让家人拿一些上街去卖,一时便卖完了。吃到的赞不绝口,没吃到的感到遗憾。这消息不胫而走,登门买肉的越来越多。樊家就在门口开了户门面,生意非常兴隆。眼看棺木中的腊汁肉即将卖完,生活又将没有着落。樊夫人出了个主意:买些鲜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汤)煮成新的腊汁肉,仍然保持着原味。樊家便长期开起了腊汁肉铺,名气也越来越大。
现状
时光流逝,历经沧桑。及至20世纪20年代,樊凤祥父子又在西安竹笆市街南端挂起“樊记腊汁肉”的牌子,继承唐代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进。选料精,辅料全,火功到,用多年陈汤煨制,所制出的肉色艳味香,而且久贮不变,盛夏存放数月仍可保持鲜美,用竹篓作包装远销京、沪一带。有人说这就是当年樊家真传。